4月10日,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在上海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认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中长期内面临着财务不可持续的挑战。对此,报告建议,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需要标本兼治,从制度根源和参数改革等方面,出台综合性设计方案,提升养老保险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性。 未来30年制度赡养率翻倍 在企业缴费率为16%的情况下,根据制度内参保人数、缴费人数和离退休人数可以得到两个概念下的制度赡养率,即规定制度内离退休人数与参保人数的比率为“参保赡养率”,制度内离退休人数与缴费人数的比率为“缴费赡养率”。报告预测显示,2019年“参保赡养率”和“缴费赡养率”分别为37.7%和47.0%,然后同时缓慢上升再加速上升,从2023年后便开始一路平稳上升,到2043年后有加速迹象,到2050年分别达到81.8%和96.3%。因此,仅从制度赡养率上看(不考虑人均待遇的提高),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支付压力在不断提升,简单地说,2019年由接近2个缴费者来赡养一个离退休者,而到了2050年则几乎1个缴费者需要赡养一个离退休者。 “全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期结余将于2028年出现赤字并不断扩大。”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齐传钧认为,2019年-2050年全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期结余在勉强维持几年的正数后便开始加速跳水,赤字规模越来越大。 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报告建议,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需要标本兼治,从制度根源和参数改革等方面,出台综合性设计方案,提升养老保险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性。 一是以降费为契机,扩大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当前社保增收的内在动力来自制度的激励性。一方面通过降低缴费门槛,将当前未参保的中小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纳入进来,扩大覆盖面;另一方面鼓励参保者多缴多得,坐实费基。虽然税务部门征费的“外部压力”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制度的增收问题,但参保者逃费动机和“基数之痛”(指参保者在缩小缴费基数上发生的诸多道德风险)等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治本”办法是扩大个人账户比例,强化多缴多得的激励机制,这是一个制度提高收入和人们主动多缴费的内生机制。 二是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可以考虑两种结构性改革思路:一种是改造现行“统账结合”模式,实行国民年金+个人名义账户式的“新统账结合”制度,既可以消除统筹障碍,也可以增强制度的缴费激励性和财务可持续性。国民年金是定额式的,起到底线公平的再分配作用;而个人账户养老金则起到养老收入储蓄作用,成为养老保险收入中的主体部分。这种方式是一种调整幅度较大的结构性改革,涉及到养老保险制度的重新定位,但推行起来制度转轨成本并不高。另一种是维持“统账结合”制度不变,改革养老金待遇计发规则,建立收入关联型养老金。 三是各项参数的合理设计和密切配合。除了结构性的制度改革之外,养老保险制度的财务精算平衡还有赖于各项参数的合理设计和密切配合。当前基本养老保险运行参数还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例如退休年龄低、缴费年限少、待遇指数化机制尚未建立及缺乏财务动态调整机制等,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改革方案加以改进。包括尽快出台延迟退休年龄的方案;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建立外汇型主权养老基金;完善精算制度,引入财务动态调整机制。(中国网) |